要是有人花了几万亿造了一面全世界最顶级的盾牌,结果发现根本挡不住一支特定的长矛,这事儿是不是听起来有点离谱?
更离谱的是,这支长矛在出手之前,你压根就找不到它在哪。
很多人一想到这种大杀器,脑子里出现的画面就是那种藏在深山老林里的发射井,盖子一打开,导弹“轰”一下就出去了。这确实是一种方式,但早就不是唯一的方式了。现在真正让人头疼的,是那些在公路上跑来跑去的“幽灵”。
你看到的可能只是一辆普普通通的重型卡车,跟那些拉货柜的没什么两样,混在车流里,你都不会多看它一眼。但谁能想到,这辆车一旦停下来,几分钟之内就能把一枚几十吨重的大家伙给竖起来,然后送上天。
这就让事情变得完全不一样了。固定的发射井,位置是死的,总有办法能盯住。可这种移动发射车,它能去的地方就太多了。中国的公路网有多发达,它能活动的空间就有多大。今天可能在东北的林子里,明天就可能跑到西北的戈壁滩。
而且,它们也不是一直在外面跑。据说还有一个庞大的地下洞库网络,平时这些“幽灵卡车”就藏在山体里面,外面根本看不出任何痕迹。只有在需要的时候,它们才会悄悄地出来,找个合适的地方停下。这简直就是一场永远玩不完的“捉迷藏”,而且防守的那一方,从一开始就注定要输。
找不到,就意味着没法在它发射前就把它干掉。这就把所有的压力都甩给了后面的拦截系统,可后面的挑战,只能说是难上加难。
找到了,下命令了,那接下来比的就是速度。
以前那种液体燃料的导弹,发射前准备工作特别多,得加注燃料,检查设备,一套流程下来好几个小时甚至一两天都过去了,这段时间足够对方反应了。但现在不一样了,用的是固体燃料,说白了,就像我们过年放的炮仗,里面的火药早就装好了,随时都能点。
从接到命令到导弹上天,整个过程可能也就几分钟。这几分钟,对于一套庞大的指挥系统来说,可能刚把情况搞清楚,导弹就已经在天上了。
然后就是距离的问题。它的射程据说能到一万四千公里,这是个什么概念?差不多就是从地球的这一头发射,能打到另一头的任何一个地方。这个距离,意味着所谓的地理优势已经不存在了。以前还能说隔着个大洋,高枕无忧,现在这点距离,也就是三十分钟的事。
三十分钟,可能就是你喝杯咖啡,看一集电视剧的时间。但就在这段时间里,一枚能决定无数人命运的“快递”,已经跨越了整个大洋,正在朝你飞来。
这听起来已经够吓人了,但真正让所有反导系统专家们挠头的,是它接下来的飞行轨迹,那简直就是一场不讲道理的“太空魔术秀”。
导弹升空后,它不是傻乎乎地按照一条抛物线飞过去。它是先猛地往上冲,一口气冲到一千公里高的近地轨道。这个高度,早就超出了国际上公认的领空范围,属于全人类的“公共空间”了。
这么做非常巧妙。现在主流的反导系统,比如“萨德”,拦截高度撑死也就一百多公里,对一千公里高空的目标,那真是“望尘莫及”,连够都够不着。而且,你总不能对着“公共空间”随便开火吧?那就等于是在攻击别的国家的卫星,性质完全变了。
所以,在这段最主要的飞行时间里,它就像是在一条没有警察、没有红绿灯的“太空高速”上自由滑行,地面上的人只能眼睁睁地看着,什么也做不了。
你以为这就完了?最骚的操作,是在它重新返回大气层的时候。
它不是直挺挺地一头扎下来,而是玩起了“太空打水漂”。弹头会借助和大气层的摩擦,像一块扁石子在水面上一样,连续跳跃好几次,整个轨迹是一条完全无法预测的S形曲线。这就是传说中的“钱学森弹道”,听着就很有学问的样子。
这一下,就把所有拦截系统给整不会了。因为拦截导弹,靠的就是计算,提前算出你下一步会出现在哪里,然后我过去等你。可现在,弹头每秒钟都在改变方向,你这边刚算出一个碰撞点,下一秒人家就拐弯了,你所有的计算瞬间就成了一堆废纸。留给拦截系统的反应窗口,被压缩到了几乎不存在。
如果说,前面的机动和变轨只是让拦截变得“极其困难”,那最后的一招,就是把这个任务变成了“绝对不可能”。
就在拦截方好不容易适应了它的蛇皮走位,准备拼死一搏的时候,天空中那个孤零零的弹头,会突然“嘭”地一下,像天女散花一样,瞬间分裂成几十个小目标。
这里面,可能有十个是真的核弹头,剩下的四十个,是跟真弹头一模一样的诱饵。这些诱饵在雷达信号、红外特征上都做到了以假乱真,就算是最高级的探测设备也分不清谁是谁。
这下,防守方的雷达屏幕上,看到的就是一场“流星雨”。五十个目标,以二十五倍音速的恐怖速度,从不同角度冲下来。指挥中心里的超级计算机估计当场就得死机。
难题来了:你得在十几秒之内,从这五十个目标里,准确找出那十个真的,然后再指挥拦截弹去打。这已经不是技术问题了,这简直就是个数学上的悖论。就算你运气好,猜对了一两个,又能怎么样?只要漏掉一个,后果就是毁灭性的。
有研究机构,比如美国的兰德公司,就做过很多次推演。他们的结论基本都很悲观,认为在面对这种饱和攻击时,现有反导系统的成功率,会无限趋近于零。这不是耸人听闻,而是基于冰冷物理和数学得出的残酷现实。
最后,我们抛开所有技术上的难题,只算一笔最简单的经济账,你就会发现,这场对抗从一开始就不对等。
一枚东风-41的造价,外界估计大概在两亿美元左右。但要拦截它,成本是多少呢?以美军的陆基中段防御系统(GMD)为例,它发射的一枚拦截弹,单价就高达七千多万美元,而且成功率还低得可怜,历史上十八次试验失败了十次。
为了保证那么一点点可怜的成功率,通常需要发射好几枚拦截弹去赌一个目标。这么算下来,要想拦截一枚东风-41,可能需要消耗掉价值十几亿甚至二十亿美元的拦截弹。
这就像什么呢?就像你拿着一堆比黄金还贵的东西,去砸一颗飞在天上的子弹,而且还大概率砸不中。
如果对方不是发射一枚,而是同时发射了十几枚呢?那整个反导系统的拦截弹库存,可能在半小时内就被彻底打光了。后续就只能眼睁睁地看着,什么都做不了。这种仗,还没开打,在经济上就已经输得一败涂地了。
所以说,这件武器的真正威力,可能根本就不在于它被发射出去的那一刻。
它的力量,体现在它安静地藏在山洞里,或者伪装成一辆卡车行驶在公路上的时候,那种沉默本身,就是一种最强大的语言。
它就像一柄悬在空中的锤子,它的意义不在于砸下来,而在于它永远悬在那里。
股票线上配资,深圳股票配资,58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