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3年2月11日,马三立先生,这位中国相声界的传奇人物,安然辞世。他的去世在天津解放桥附近引起了极大的震动,街头出现了许多警察来维持秩序。对于外地人来说,可能并不清楚背后的深意,但天津人都知道,马三立的离世意味着一位极受尊敬的相声大师的告别。作为相声的发源地,天津的每个人都对马三立充满敬仰和怀念,他的一生为这座城市的文化增添了无数欢笑与色彩。
然而,这位深得人心、毫无架子、为大众带来无数欢笑的相声大师,竟然在1979年参加了徒弟王佩元的婚礼时,言辞间却显得有些冷淡。当宾客们向他敬酒时,他却突然说出,“按规矩,我不能来这样的馆子”这样让人意外的话语。这其中到底隐藏着什么原因?这一瞬间让许多人感到困惑。
马三立,这个名字即便是那些不常听相声的人也耳熟能详。在他长达八十年的相声生涯中,马三立从街头的地摊表演,到茶馆里一展风采,再到电台和戏台、电视台,最终甚至走进了体育馆的大厅,最后登上了中南海的怀仁堂。他的相声不仅受到普通百姓的喜爱,连毛主席都曾与他握手,周总理也对他的大碗幽默赞不绝口。
展开剩余80%马三立出生于动荡的年代,身世亦十分复杂。自幼家境贫困,他三岁时母亲便去世,父亲则将他送到了叔叔家。然而,年幼的马三立并不知道这一切,直到某天,他才发现那个频繁送钱的男人原来就是自己的父亲。从小的生活环境并不优渥,使得马三立的童年充满了困苦。
因家庭困顿,马三立早早辍学,他明白必须学一技之长才能自立生存。于是,他开始拜师学艺,师父是相声界的前辈周德山。从那时起,马三立便开始了每天在师傅家中潜心学习相声的日子。对于他来说,这不仅是对相声的热爱,更是改变命运的希望。
到了1937年,已经有了一定相声功底的马三立,面对生计问题,决定离开师傅家独立闯荡。他一个人坐上火车,前往山海关闯荡。然而,正值抗日战争时期,火车上满是日军和汉奸,局势紧张。一次,他在与一个汉奸的对话中遭遇侮辱,原本他告诉对方自己是相声演员,却遭到一耳光。面对这种侮辱,马三立没有退缩,甚至幽默回应:“那我不是人,还不行吗?”这一句诙谐幽默的话语反倒让那个汉奸放声大笑。
虽然在山海关的日子过得并不富裕,但马三立凭借他的相声才华逐渐积累了一些名气。随着舞台经验的积累,马三立开始了全国范围的巡演,到哪里都能赚到钱,也让更多人认识了他。他创作了许多耳熟能详的相声作品,《练气功》、《白事会》、《吃元宵》、《扒马褂》、《卖挂票》、《开粥厂》、《天王庙》等,皆成为了观众捧腹大笑的经典。
解放后,马三立的命运似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天津相声界的常宝堃赴朝慰问志愿军时英勇牺牲,马三立毫不犹豫地承担起了慰问任务,虽然他身形瘦弱,却充满了勇气与担当。那时的他,已是家喻户晓的明星,相声作品《买猴》在全国传唱,连毛主席都曾与他握手。马三立以此为荣,他回到家中时,总是和家人们分享与毛主席握手的荣耀。
进入改革开放后,马三立的相声事业迎来了新的高峰。他依旧在舞台上大放异彩,但此时的他,内心却充满了无尽的痛苦——他那位与他并肩走过艰难岁月的妻子,因病卧床,这无疑让他心碎不已。
许多人认为马三立的相声风格简单,但郭德纲却曾说过:“越简单的东西越难。”的确,马三立的作品,无论如何演绎,都无法超越他创作中的精髓。他的相声充满了生活的气息,就像是与观众在聊天一样。他总能将生活中的点滴琐事转化为引人发笑的素材,即便是在病重之际,依旧在创作中保持幽默。他晚年时患上了膀胱癌,虽然身体虚弱到坐不住,但电视台邀请他参与相声大赛时,他依然带着幽默和乐观的心态出席,安慰观众:“最近感冒了,不过放心,你们看电视不会被传染。”这份乐观的态度,令人钦佩。
马三立为人低调,淡泊名利,虽然精通麻将,但从未沉迷其中。相较于物质上的追求,他将所有的热情投入到了相声艺术之中,致力于为人民带来欢乐。他的作品永远会被传颂,而他的人格也深深地影响着后来的一代又一代人。马三立曾说,他要做到“立德、立功、立言”,而他确实做到了。
关于他在王佩元婚礼上的言辞,很多人未听到全貌。马三立确实以幽默、风趣的方式回答了关于为何不来这样的“馆子”的问题——他调侃自己是“回民”,这一句既真实又诙谐,令人捧腹。马三立对后辈的提携和鼓励永远不遗余力,他不以名利为先,而是始终坚持着对相声的热爱。他的风格深入人心,如今几乎所有相声演员都继承了他那种自然、流畅的幽默感。
作者:天下行
马三立的相声人生;新华月报(2003年第3期)
常贵田 王佩元部队搭档贵在“新”;搭档;百花文艺出版社;高玉琮
发布于:天津市股票线上配资,深圳股票配资,58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