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88年,沈从文因病离世。
在他的葬礼上,张兆和站在人群的边缘,默默注视着眼前这位曾经让她心动、又曾深深伤害过的男人。在这一刻,她选择了沉默,没有多说什么,只是低头静静地站在那里。
沈从文的墓碑简洁朴素,毫无修饰,张兆和俯下身,指尖轻轻抚摸着那行自己亲自选定的铭文:“爱你是真,不原谅你也是真。”这句话看似简单,实则承载着她复杂的内心世界,是她对于这段过往的告别与无奈,表达了她对沈从文爱恨交织的情感。
张兆和晚年时,有人曾指着沈从文的照片问她:“你认识这个人吗?”
张兆和仔细凝视照片,片刻后说:“好像见过。”
然后她又补充道:“我肯定认识的!”
展开剩余84%然而,时光已将一切模糊,她不再是那个在青春年华中亲密无间的“三三”,那时的沈从文已经变得那么陌生。张兆和的遗憾,或许来自岁月的无情流逝,也可能是她内心深处曾做过的某些选择。
1
张兆和与沈从文的相识发生在1927年。
当时,沈从文刚从湘西来到上海,成为了一名大学教师,而张兆和则是这所大学的学生。与沈从文不同,张兆和出生于书香门第,是享誉一时的“合肥四姐妹”之一。而在四姐妹中,只有张兆和的人生既充满浪漫,也布满悲剧色彩,这一切,似乎都与她后来嫁给的沈从文有关。
他们第一次见面是在沈从文刚站上讲台的那天,他紧张得几乎无法言语。
在讲课时,沈从文的目光不经意间停留在了第一排的张兆和身上。她那时坐在那里,神情冷静,容貌清丽,秀发齐耳,眼中有种让人无法忽视的淡漠。
沈从文的心脏猛烈地跳动了一下,脑海中突然闪过一个念头:“我一定要认识她。”
但尴尬的事随即发生,沈从文因为口音过重,竟然把“校花”说成了“笑话”。
张兆和听到这句话后,眉头微微皱起,面露不悦。
这一误会本应成为他们之间的终结,然而沈从文内心已然埋下了一个种子,他决定继续追求张兆和。从那天起,他开始了近乎疯狂的追求,写了一封又一封情书,每一封都在纸上倾诉他对张兆和的深情。
然而,张兆和始终冷漠如水,她甚至将这些信件随手丢在一旁,依旧埋头于书本中。
尽管如此,沈从文的坚持从未停歇。半年间,他已写了上百封情书,每封信的情感都那么真挚动人,渐渐地,张兆和的内心开始动摇。她开始心生怜悯,甚至对这位执着的男人产生了些许情感。
2
最终,张兆和妥协了。
不过,她所爱的,也许并非沈从文这个人,而是那些感动她的情书和那份浪漫的情感。
1933年9月,经过多年的坚持,沈从文和张兆和终于步入婚姻的殿堂。但婚后的生活却并没有如外界所想的那般美满。
张兆和自幼出生在名门望族,享受着优渥的生活。婚后,她进入了沈从文贫寒的世界,感到了一种强烈的水土不服。
婚后的日子艰苦且紧张,沈从文的文学才华并未为她带来物质上的保障,反而让她承受了更多生活的压力。
她有时疲惫不堪地坐在房间里,低头看着自己那双因劳动而变得粗糙的手,心中充满了迷茫与无助。
她曾幻想过,沈从文能像他小说中的那些诗人那样,为她带来一场浪漫的婚姻生活。
然而现实却是如此无情。“我不想再穿高跟鞋,不想让我的双手变得那么粗糙。”她曾对沈从文这样说道,声音中带着无法掩饰的无奈和伤感。
沈从文听后沉默不语,他知道自己无法给予妻子所渴望的生活,尽管他心中依旧充满了浪漫与理想。
3
从一开始,沈从文和张兆和的结合便充满了误解,因为他们的婚姻并非完全基于爱情。
当抗日战争爆发后,沈从文与一些文化人决定南逃,而张兆和选择留在北京。
她曾多次拒绝沈从文的邀请,表示不愿成为他的负担,直到沈从文开始怀疑她的忠诚,张兆和才带着两个孩子来到昆明。
这段战争中的分离,成为了两人关系的转折点。在这段异地的婚姻中,沈从文为她写了无数封信,信中满是思念与悔恼,而张兆和的回应却显得冷淡而疏远。
期间,沈从文遇到了一个年轻女子——高青子。她模仿沈从文小说中的女主人公,似乎刻意闯入沈从文的世界。
对于沈从文的精神出轨,张兆和选择了包容,但即便如此,她始终无法释怀。
虽然沈从文与高青子有过一段深厚的感情,但沈从文最终未曾放弃张兆和。高青子最终选择了退出,而沈从文与张兆和之间的裂痕却再也无法弥合。
4
1948年,沈从文和张兆和的情感危机愈发严重。
为了适应新社会,张兆和决定另寻居所,与沈从文分开住。处于迷茫之中的沈从文,深受情感折磨,最终患上了抑郁症。
不久后,沈从文甚至做出了自杀的举动,虽然被及时抢救回来,但张兆和依旧未回到他身边。
尽管两人仍保持书信往来,但情感始终无法契合,这也证明了当初他们的婚姻本就带有错误的烙印。
直到1988年,沈从文去世。
张兆和依旧未曾完全原谅他,她整理着沈从文留下的稿件,在孤独的夜晚里度过一个又一个回忆与伤痛交织的时刻。
回顾这段错综复杂的爱情,张兆和最终意识到,沈从文的爱是诚挚的,但两人之间的误解与错过,早已成为无法愈合的裂痕。
她在沈从文墓前刻下的那句话:“爱你是真,不原谅你也是真”,正是她一生情感的真实写照。
发布于:天津市股票线上配资,深圳股票配资,58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